1993年12月15日,从上海南汇至日本九州宫崎,全长1252公里的中日海底光缆正式开通,这是我国开通的第一条海底光缆。这条海底光缆系统通信总容量达7560条通话电路,相当于建于1976年的中日海底同轴电缆的15倍以上。
我们可以把世界各国的网络看作一个大型局域网,海底和陆上光缆将它们连接成为互联网,光缆是Internet的“中枢神经”,而美国几乎是Internet的“大脑”。据悉,全球解析域名的13个根服务器,美国就占了10个,登录多数.com、.net网站或发电子邮件,数据几乎都要先到美国绕一圈才能到达目的地,连接“中枢神经”和“大脑”的就是海底光缆系统。海底光缆系统由岸上设备和水下设备两大部分组成。岸上设备将语音、图象、数据等通信业务打包传输。水下设备的海底光缆、中继器和“分支单元”三部分负责通信信号的处理、发送和接收,其中,海底光缆是最重要的、亦是最脆弱的部分。
图片拍摄于中国电信博物馆一层展厅
海底光缆是用绝缘外皮包裹的导线铺设在海底,分海底通信光缆和海底光力光缆。前者主要用于通讯业务,后者主要用于水下传输大功率光能。与人造卫星相比,海底光缆优势显著,如海水可防止外界光磁波的干扰,所以,海底光缆的信噪比较高,在通信中感受不到时间延迟,而且使用寿命较长,海底光缆可持续工作25年。
中日海底光缆的开通,使我国国际通信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光缆是如何放入海底的?
因光缆非常纤细,放入海底的这种双层铠装光缆必须要“穿上”厚厚的保护衣,外表还要缠着一层铁丝,使之更加牢固。在陆地的光缆段亦要套上钢管,确保传输安全。并在大海中施工的时候,要利用高压水枪在海底冲出沟槽,然后将光缆放入沟槽里。一般光缆会埋入海底约3米,若处在航道下,则要埋入至少5米,才能达到保护光缆的目的。
作者单位:中国电信文史中心
新闻来源:C114中国通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