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重组的成功案例di

讯石光通讯网 2010/4/23 15:01:33

亚洲电力
  亚洲电力发展有限公司("亚洲电力")由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于1993年底于香港分拆上市,并由百富勤任主承销商,其发行市盈率高达39倍,是香港本地市场市盈率最高的发行,其发行价比其每股净资产值溢价高达36%。该次发行筹集资金量为59.4亿港元,为有史以来(直至1993年)香港上市首次公开发行筹集资金量最大的公司。亚洲电力发行取得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概念。虽然在亚洲电力上市之前,香港已有两家电力股,但是亚洲电力是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主要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从事发电业务的公司。其同时也是亚洲最大的独立发电商,并且预计在其上市后的五至七年里,将会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独立发电商之一。其概念在香港市场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当时亚洲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而中国将是亚洲地区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因此投资者普遍认为亚洲电力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虽然亚洲电力在上市当年的利润只有2亿多港元,发行市盈率达39倍。但是其盈利水平高速增长的前景,使上市时一些分析员预测按发行价计算,其市盈率将于一年后下降至20倍左右。同时,亚洲电力向投资者提供了少有的参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电力行业的机会,任何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在中国投资有信心的投资者都会购买亚洲电力的股票。此外,从市场时机方面来说,1993年正是90年代初兴起的追捧中国概念股的热潮达到顶峰之时,香港恒生指数从1993年初的5400多点开始,一路攀升。而随着第一批国企股(H股)及数家红筹股在香港陆续上市,将香港恒生指数推上了年底的10000点左右的高水平。亚洲电力正是在这种热烈的投资气氛中招股上市的。因此,虽然在上市时,其预计将在中国发展的许多电厂项目当时仍未落实,而且市场普遍认为其定价过高,但投资者(特别是一些长线投资者)由于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充满信心,虽然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仍然踊跃认购亚洲电力的股票,使其国际配售受到欢迎之余,香港公开发售更得到43倍的认购额。在其上市的首个交易日,股价上升了20%。亚洲电力的成功上市,是独具吸引力的概念加上市场时机配合的典型案例。


上海实业
  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实业")于1996年5月30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上海市政府在香港的窗口上市公司。上海实业的上市取得了红筹股公司上市活动中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其国际配售部分超额认购达近40倍,在香港公开发售的部分更获得了近160倍的超额认购,是从1994年至上海实业上市之时这一期间内香港新股上市获得超额认购倍数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上海实业的成功上市,主要得益于其鲜明的窗口公司概念。上海实业于1995年底在百富勤的协助下拟定的上市业务是以香港的烟草业务和部分位于上海的消费品业务为概念。因为从基本因素上讲,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品工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上海在工业、商业、金融方面有良好的基础,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将发展成为21世纪经济、金融中心,投资者对上海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上海本身才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所在。因此投资者期望的是一个既有深厚基础,又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向上海投资的中介。作为上海市政府窗口上市公司的上海实业,有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背靠大上海这样一个全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正应将上海作为其卖点,向国际投资者推介"上海概念",将上海实业定位为上海政府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发展的旗帜。上海实业亦将通过其与上海市政府的关系这一不可替代的优势,使其可以通过收购位于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优质资产和业务,使自身得以快速发展。这一概念广为国际投资者欢迎,奠定了上海实业成功上市的坚实基础。在考虑上市公司的未来定位时,除"上海概念"外,我们还向上海实业建议争取专业化的管理(即主要的高层管理人员均以香港为基地)。上海实业在上市前还邀请一些香港商界名人和专业人士作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这些人士的加入既为其上市增添了宣传效应,又可在今后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此外,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实业的上市工作大力地支持,除了派出很强的领导班子进入上海实业的管理层之外,更在其国际推介活动中,由市长和市政府副秘书长亲自参与。上海市政府对上海实业的大力支持,大大加强了上海实业的窗口概念和投资者对上海实业的信心,其推介活动在国际投资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就市场时机而言,上海实业上市之时,香港市场(包括红筹股市场)正处于从1994年开始的熊市恢复的过程中,而当时中国的经济前景仍不明朗,因此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仍未恢复。但是上海实业凭借其鲜明的定位、广阔的发展前景及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引起了投资者的极大的兴趣,使其上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上市之后,为了实现其上市时向投资者所描述的发展计划,上海实业在我们的协助下积极开展收购的工作,并于1996年11月和1997年4月通过配股集资约港币79亿元,进行了两次收购,大大地增加了其资产基础和盈利水平,使其股价表现长期优于大市,并于1997年被选为恒生指数成分股。同时,上海实业的成功亦带动了整体红筹股乃至整个香港市场,刺激起投资者对红筹股的投资热情,再次掀起香港市场的红筹热潮。


北京控股
  借着上海实业上市的巨大成功掀起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红筹热潮,百富勤的企业融资队伍于1997年5月向市场推出了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北京控股")。北京控股的国际配售超额认购高达80倍,其公开发售共冻结资金2149亿港元。超额认购达1276倍,筹集资金达港币25亿元。就申请表发放量、申请认购人数和超额认购倍数而言均创下香港股市的最高记录。北京控股上市之所以如此轰动及成功,其吸引投资者的北京概念、优良及高知名度的资产、上市前的积极准备、北京市政府的全力支持、财务顾问和保荐人的精密筹划、上市时市场炽热的投资气氛均是关键因素。北京控股借鉴上海实业的经验,向国际投资者打出"北京概念",北京市政府在发展战略方面全力支持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井承诺其母公司京泰集团将继续为北京市政府控制的主要多元化的海外集团,北京控股为北京市政府控制的惟一在香港上市的综合性企业。此外,北京市政府还表示,对京泰集团及北京控股各方面的业务发展皆会全力支持,其中包括扩展现有业务和开发新业务。这一概念受到国际投资者的广泛欢迎。经过精心的考虑和反复的筛选,最后决定进入北京控股的业务都是以北京为基础,并与首都经济特点相关的产业,包括消费品、基础设施、旅游和高科技四个行业,下属附属公司包括一些国内的知名企业如燕京啤酒、八达岭长城、王府井百货、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和建国饭店等,这些业务本身业绩稳定,管理优秀,它们的结合使得北京控股的业务具有综合性多元化特点及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如同在上海实业筹备上市时一样,除"北京概念"外,北京控股还将管理层立足于香港,并邀请一些著名商人和专业人士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此外,北京控股还邀请了知名度高、声誉好的策略投资者参与认购,体现其对北京控股未来发展的信心。投资银行的协助在北京控股的上市工作中亦起了关键的作用,原因是北京控股上市时遇到了一个在其之前上市的红筹股公司均未曾面对过的问题,即北京控股的大部分资产都是在上市前两三个月通过各种方式从其它股东手里收购注入的,使得北京控股的上市面临是否能满足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在相同的管理层下须具备不少于三个财政年度营业记录要求的问题。就此,我们向香港联交所进行合理解释并据理力争,香港联交所接受了北京控股的上市申请。香港联交所此次批准北京控股的上市重组架构,开创了香港上市公司的主要资产为上市前近期从上市公司或其控股集团外转到上市公司的先河。这亦意味着中国大陆其它省市概念股在取得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批准的前提下,也可考虑采用该种重组方式在香港上市。此外,在国际推介开始前,我们协助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红筹股市场分析、北京控股发展策略、北京控股主营业务业绩分析等,使管理层在路演推介时胸有成竹,应付自如。由于此次推介准备工作充分,加上北京市政府的重视,在国际投资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新闻来源:adminea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