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久龙 丘慧慧
专访中兴通讯俄罗斯、西欧、印度、北美四大片区负责人
金融风暴来袭,谁能独善其身?
对于这个正在矢志全球规模突破的中国本土设备商——中兴通讯(000063.SZ;00763.HK)而言,这个追问颇具典型意义。
2008年10月,持续恶化的全球金融形势,层出不穷的关于中国电信投资规模或将缩减的负面消息,如“内忧外患”,夹击着两地发行的中兴通讯,使其遭受1997年上市以来最为猛烈、同时又最富争议的跌幅。
显而易见,金融风暴已经席卷至全球电信业。10月初,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AT&T公开表示,由于货币市场紧缩,公司不得不依靠额外的短期融资来维持经营,“形势正在逐渐恶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们很难从资本市场获得足够的资金”。与此同时,沃达丰亦在不久前发布盈利预警:由于以西班牙和英国为首的一些市场整体经济疲软,预计今年的销售收入将只能达到此前预期范围(398亿英镑至407亿英镑之间)的下限。
“金融风暴来了以后,一些运营商投资的力度会减少。”10月13日-16日,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中兴通讯的俄罗斯、西欧、印度、北美四大片区负责人,他们一致向记者坦陈。
“但金融危机并不代表大家不打电话了,相反,危机会加大话务量。”他们一致认为全球各设备商面对危机的心态是各不相同的:一方面,危机会直接导致运营商投资缩减;而另一方面,由运营商成本控制加剧的行业竞争,对正在试图重组调整的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而言,是雪上加霜,而对正在洗牌中争取新机会的中国设备商而言,则意味着新的机会。
全球电信业的争夺正在日益复杂化。
重灾区的“铺垫”
10月中旬,在骤然加剧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中,中兴通讯对外宣布,其多款WiMAX终端已于10月15日在美国大规模上市,中兴通讯藉此与美国运营商Sprint结成核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今年还有多款手机终端进入了美国几家运营商的测试名单。”中兴通讯美国公司总经理孙枕戈告诉记者。这被孙解读为一个转折点,北美一向被认为是全球电信业的最后一块坚冰,“诺基亚用了10年才打开美国市场的大门,我们用了两年”。
冰火交加。孙枕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一向紧闭的美国市场大门刚有所松动,市场的严峻形势亦在加剧,“北美运营商部分标书被迫推迟了,目前进一步突破有难度”。
他认为,由于中兴通讯在美国市场所占份额仅1%左右,相对于爱立信、北电等占据较大份额的设备商而言,目前金融危机对中兴通讯在北美的“存量”市场影响较小。而势态一再持续对中兴通讯而言亦并非都是负面冲击。
在孙看来,从2G到3G,未来网络向EVDO、WIMAX的替换存在很多机会,而危机会让运营商在未来替换时考虑更多的需求:一方面是技术延续性,目前在EVDO、WIMAX上都有持续研发能力的供应商在减少;二是成本总体控制能力——而这两者恰是中国公司的长项。
“从这点上讲,金融风暴的发展对我们有利的因素反而会越来越多。”孙枕戈说,中兴通讯目前在北美市场主要做“铺垫性工作”。
同样的金融环境,也蔓延到西欧电信市场。
“西欧是金融危机重灾区,大家都希望减少投资以及降低维护方面的成本,如果说金融危机使运营商对成本控制产生一些新的需求,这些需求,正好与我们公司的竞争优势相匹配。”中兴通讯西欧片区总经理蔺成说。
“西班牙的用户确实在跟我们说,我们要考虑这个现象(金融环境的影响)。”蔺成表示,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西班牙电信市场萎缩加剧,与此同时众多中小型的运营商也收缩了开支。同时,金融危机促使运营商在交易当中对供应商提出更高的信贷条件,“比如说客户说,非卖方信贷不做”。
蔺成告诉记者,中国银行在此轮危机中的良好表现为中兴通讯海外拓展提供了保障,“当然我们首先要考虑商务标能否达成,如果没有保障,我们是不会做的”。
与此同时,中兴与运营商之间也展开博弈,“他们也希望找更为有效和低成本的方案,使运营商能在恶劣的形势下,仍能保持继续盈利”。
风暴眼中的多重博弈
市场机会已是若隐若现。
中兴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终端方面,2006年与中兴合作的西欧市场运营商是2家,2007年是8家,到2008年已经达到16家;在系统设备方面,2006年与中兴合作的西欧运营商仅有4家,2007年是10家,到2008年已经达到20家以上。
相比之下,作为西方设备商的老牌劲旅,爱立信、诺西、阿朗、思科却在金融风暴的重灾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西方传统的优势设备商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如果运营商缩减投资,其所受影响首当其冲。
美国咨询公司TabbGroup日前表示,信贷危机正迫使金融公司将开支削减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将导致思科等IT厂商明年的订单可能损失43亿美元。
“我估计(今年)第四季度,就能看到他们的业绩反映了。”蔺成预测,对于正处在合并“磨合期”的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来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无疑令其市场拓展步履蹒跚。
据蔺成介绍,在西欧市场,由于设备商之间的合并,对于原有的运营商客户而言,将面临一个设备替换的问题,这成为中国设备商难得的市场突破口。
“每当此时,运营商往往倾向于重新公开招标,而非让合并后的设备商进行简单的替换。”蔺成分析,由于电信设备市场的延续性很强,这也是中兴在很长一段时间,在西欧市场难以打开局面的原因之一。但随着西方设备商整合,带来的市场替换机会,包括中兴在内的中国设备商将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但他同时坦言,大规模“替换”仍需时日,对中兴而言,目前更多的是前期铺垫,等待时机。
由此而言,金融危机重灾区欧洲电信运营商的喘息和战线收缩,或能给中兴在这个竞争尤为激烈的市场中以更多渗透机会。蔺成认为,近两年持续的全球电信设备商的重组,使竞争厂商的实际数量减少,而重组调整正在实际影响着原有网络供应商后续维持能力,这将为新进入者带来机会。
“价格动力”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西欧和北美目前都不是中兴的主要“产粮区”。其2008年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海外收入达到了总体收入的52.3%,但其中贡献最大的是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市场(占26.1%),以及非洲市场(12.1%),“其它”市场则贡献了14.1%。
对于中兴通讯而言,关键在于,那些已实际成为中兴海外产粮地的中东、印度、东南亚等市场,能躲过金融风暴的袭击吗?
10月13日,中兴通讯正式对外宣布,获得跨国运营商Maxis在印度的约4亿美元GSM合同,该合约后期扩建还将会持续带来更多的收入。
有着11亿人口的印度,已经被定义为电信行业的下一个重要增长点。根据中兴印度区CEO黄达斌介绍,印度各邦目前的移动覆盖率平均不足20%的占大多数,按照成熟市场50%覆盖率的预期,未来几年,仍有3亿-5亿新增移动用户的需求,这给新进入者带来机会。而最近两年,随着印度方面放宽对华的贸易管制,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机会也在加大。
蔺成认为,与西欧等发达国家市场不同,印度等发展中市场对电信覆盖的要求,首先集中于如何解决“电话普及率”的问题,而正如中国20年前的情景一下,只有依靠中兴、华为等本土设备的加入,高企的电信设备价格才能得以不断往下行,从而推动电信基础网络的拓展以及用户的普及。
由此,电信竞争在发展中国家的争夺,其核心问题依旧绕不过性价比,“价格因素”在危机中更为突显。
但飞速的海外扩张成本与利润的平衡,成为考验设备商驾驭能力的另一道难题。例如在印度市场,据中兴方面透露,目前印度已成为中兴海外最大产粮地,占总收入的10%,但黄达斌坦言,在“高端低价”的印度市场,中兴仍需平衡规模与利润的关系,“相比较其他的海外片区,印度的利润率偏低”。
与此同时,与印度市场一样,金砖四国之一的俄罗斯市场,以及独联体市场已经开始喷发——据中兴俄罗斯市场总经理丁灏敏介绍,俄罗斯市场的合同销售额已从去年的数千万美金增长到9亿美元,到年底之前,俄罗斯市场仍将实现30%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