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SZ讯(编辑:Debi)光通信业的“寒冬期”从2012年底一直延续到今年。日前据外媒报道,传言阿朗将裁员1.5万人,此举在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法国政府在10月9日表示,希望阿朗减少在法国的裁员人数。光通信业巨头们为何纷纷裁员?行业小企业未来该如何发展?为了寻找答案,讯石综合整理了近两年来光通信企业裁员的信息。
行业巨头的日子不好过
举目全世界范围,似乎光通信企业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这股从去年就开始袭来的“寒冬”气流到现在还未完全消退。
2012年中兴裁员万人,中兴从2012年巨亏以来维持紧缩政策,内部都在进行调整。根据中兴今年4月披露的财报可以看出,2012年度末,中兴通讯员工共78402人(母公司65437人)。而2011年度末,中兴通讯员工共89786人。一年中,中兴通讯累计减少员工人数达到11384人,缩减13%。
2013年3月28日,日本富士通公司宣布,因业绩恶化将在日本国内征集约1900人提前离职,包括约300名管理人员和约1600名半导体部门的员工。这是富士通自2002年以来时隔约10年再次征集提前离职人员。为削减开支,富士通公司董事今年4月至12月将减薪10%至50%,国内集团公司管理层员工也将减薪3%至7%。
2013年2月底,电信业界传出消息称,“大唐电信悄悄裁员,大唐软件、大唐凯通、大唐融合等多家下属公司,由于大面积亏损,已经对内悄悄宣布解散。”随后大唐电信董事长曹斌表示,传闻中“被解散的”16家下属机构和子公司,已统一被并入大唐电信的“软件和应用事业部”。曹斌承认,本轮重组中产生的管理人员比例确实太高了,因此大唐电信计划在今年底之前,将管理层员工的比例从18%下调至13%。他否认了基层员工也将面临裁减的问题,因这些子公司在一次次的重组变化中多为空壳公司。
2013年6月21日,爱立信西班牙已经与西班牙总工会(UGT)、西班牙联合总工会(CGT) 和 STC达成了一项自愿离职协议。通过这项协议,爱立信将计划消减其西班牙网络服务部门的213名员工。目前,爱立信在该部门拥有约700名的员工。
2013年8月,传言诺西正考虑在全球裁员8500人。对此,诺西并未作任何评价。
2013年8月14日思科宣布,该公司将在全球裁员4000人,占全球员工总数的5%。与此同时,思科还预计公司2014财年第一财季营收将较上年增长3%至5%之间,不及市场当前平均预期的5%。
2013年10月8日,阿朗宣布了裁员计划,两年之内全球裁减一万人,同时将关闭许多分支机构。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区,阿朗将裁员5870人,并取消1780人招聘计划。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深圳某大型光通信上市企业身上。尽管官方不愿意用“裁员”这个词,称之为“员工重组”“员工配置”或“组织结构优化”所需,但在被裁员工看来,这就是在裁员。具体的细节是,该外资公司的中国各个部门都在裁员,而且比例不小:研发部达33%,工艺组裁员比例更高达60%,其中不乏在公司服务5年以上的老员工。
2013年6月传出新飞通司把公司入职未满一年的员工裁掉后,8月23日又收到知情人士爆料,一向被光通信职场人奉为福利待遇风向标的外资公司也同样中枪。
据说某大型代工企业在明年之前都不会启动任何招聘计划。今年以来频繁出售子业务的某外资公司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出售业务的缘故,员工能找到下家的都走了。日前传言深圳世纪人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也将关闭,已经在陆续裁员,据说是由于行业整体形势不济,特别加上内部管理问题,决策层现在已打算关闭。另外,业内也在传Oplink裁员的消息。
新飞通在东莞设厂,某大型器件商今年也在无锡设厂,而安捷讯则是直接搬到广西去。这些公司内部人员发生变动是必然的。
从以上不完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全球范围内的光通信行业巨头们裁员的不在少数,那么光通信行业的小企业该如何安全度过“寒冬期”呢?
小企业如何安全“过冬”?
更为恶劣的是,除了通信行业,据国内旅游服务业、餐饮业等个别企业了解到,今年的应届生招聘计划有所缩减,即使没有缩减,原本每年惯例展开的大学生培训计划也暂时搁浅。
不可否认,国内光通信业的持续不理想,一部分受到了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眼前的关键是,如何走出雾霭。在此,讯石总结今年9月初国内光通信业的部分研讨会、展会的经验就是,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即垂直整合或多元化经营。
市场上抱怨竞争白热化、价格竞争惨烈、企业生存困难的声音不在少数,为寻求出路不少企业选择垂直整合发展,以期待降低成本,在价格上取得优势。如一些光通讯厂商推出从芯片到TO再到TOSA/ROSA,模块的垂直整合能力,一整条产业链的产品都很齐全。通过垂直整合压缩成本,或许对中小企业有一定难度,但是也不妨作为经验参考。
当然,多元化经营也是不少企业的选择。为降低投资风险,不少厂家寻求多元化经营道路。例如一些主要做PLC配套的方形毛细管的厂家,通过多元化道路也将生产CWDM配套的圆形毛细管。
不管企业选择什么发展战略,都要依据自身情况,切不可盲目跟风。“大而全”不一定最好,“精细化”未尝不可,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才是最好的。阿朗“瘦身”就是典型,国内一些企业不妨参考。
新闻来源:讯石光通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