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讯 2025年2月19日下午,武汉飞瓴光电有限公司迎来了一场高规格学术盛会。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胡贵军教授(科技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信评审专家)、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书记唐明教授(国家杰青)、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付松年教授(国家杰青)、张聪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杨春勇教授、倪文军副教授、武汉工程大学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陈相柏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余宇教授、张弛副教授等光电领域专家学者齐聚飞瓴光电,与公司创始人童维军教授及核心技术团队黄巍教授、邓泉荣教授、刘书辉副教授、邱锦博士等展开深度技术交流,共探特种光纤技术的创新应用与产业化路径。同时参会的还有清控银杏等投资人和相关产品应用企业。
飞瓴光电:首创常压微波等离子体掺杂技术
作为国内特种光纤领域的科创企业,飞瓴光电凭借自主研发的常压微波等离子体技术和非金属元素掺杂技术,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在极端环境耐受型光学材料领域的空白。其研发的合成石英光纤预制棒制备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中非金属元素掺杂浓度低、能耗高、污染大等难题,为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
飞瓴光电与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长期保持紧密合作,共同组建科研团队,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此次各个院校专家的到访,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战略布局。
技术研讨:聚焦极端场景下的特纤材料突破
会议中,专家学者围绕“特种光纤在强辐照、高温极寒等恶劣环境中的应用”展开专题讨论:广东工业大学付松年教授从光纤通信技术趋势出发,提出“高稳定性波导设计”是下一代特种光纤的核心方向,需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制备工艺协同创新;吉林大学胡贵军教授分享了光电子器件在极端环境中的失效机理,强调非金属元素精准掺杂对提升光纤抗损毁能力的关键作用;中南民族大学杨春勇教授则针对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等离子体流态场调控问题,与飞瓴团队探讨了微波耦合技术优化方案。
飞瓴光电技术总监邓泉荣教授展示了公司最新研发的常压微波等离子体装备平台研究成果,该平台通过多频段微波耦合技术,实现了电离密度提升与能耗降低的双重突破,为大规模生产高掺杂浓度预制棒提供了硬件保障。邓泉荣教授长期从事半导体光电材料,纳米材料和等离子体制备技术,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常压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突破了传统水解法的化学反应障碍,实现了非金属元素高掺杂特种合成石英的技术创新;刘书辉副教授长期从事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和光纤传感技术,已发表了SCI论文12篇,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4项、中央高校科研项目1项。邱锦博士长期从事新型量子信息功能材料的光、电、磁研究,致力于拉曼光谱无损检测技术在稀土掺杂石英材料物性调控上的应用,发表SCI论文9篇。这些飞瓴年轻技术骨干不仅推动了公司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为飞瓴光电在特种光纤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上,清控银杏吕智总也详细表达了对飞瓴光电科技成就的认可。他指出作为投资方,清控银杏始终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表现。飞瓴光电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都表现出色,特别是在高功率激光和光纤传感技术方面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此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也是资本市场与技术前沿的一次深度融合展示。
产学研用: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童维军教授在总结中提到:“飞瓴光电的成长离不开高校的理论支持。未来我们将联合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极端环境光纤技术联合实验室’,加速基础研究向工程应用的转化。”
武汉工程大学陈相柏院长表示,高校将依托飞瓴的产业化平台,定向培养兼具理论与实操能力的工程博士,解决行业人才短缺问题。
展望未来: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此次会议不仅是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明确了特种光纤技术在未来深空探测、强激光武器、核工业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飞瓴光电计划在2025年内启动“功能梯度材料设计”项目,通过波导与掺杂技术的迭代,进一步拓展产品在国防与民用高端场景的适配性。
从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到产业化的燎原之势,飞瓴光电正以技术硬实力书写国产化替代的新篇章,期待后续更多校企联动的“追光行动”共同为产业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新闻来源:讯石光通讯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