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炭河里遗址出土西周时期陶器碎片

讯石光通讯网 2009/9/24 8:21:27



(考古人员发掘出土的部分陶器碎片。 图/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赵尚渝)

       红网长沙9月23日讯(潇湘晨报滚动新闻记者 徐海瑞 实习生 邱鹏)5月21日,本报关于宁乡炭河里遗址被公路施工破坏的报道,引起各级政府、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保护遗址,宁乡县政府作出调整公路线型的决定,将原本穿过遗址的公路,改道在遗址之外的建控范围内通过。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23日传来消息称,该所从9月初开始,对建控地带范围内的施工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目前,考古人员已发掘出土部分碎陶片,包括碗、鼎等器形。专家据此判断,这一建控地带同为炭河里遗址所处的西周时期,这不仅扩大了炭河里遗址的范围,而且丰富了炭河里文化的研究内容。
  
  出土碎片疑是古人生活垃圾
  
  正在施工的灰黄公路,旨在配合即将于10月开幕的宁乡第二届佛文化节。节期临近,公路施工日渐繁忙。
  
  “我们这次发掘,就是配合公路建设,他们工期比较紧,所以我们也要在本个月之内完工。”此次发掘领队、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成林23日说,根据此前炭河里遗址及附近的考古发掘情况,他们选取了施工范围内的3个发掘点,面积共计1000平方米,已经出土不少西周时期的陶器碎片,包括碗、鼎等器形的陶器。
  
  “据此判断,这些碎片应是古人的生活垃圾,而其周围应是古人的生活区。”专家推测,目前发掘的区域有可能是炭河里遗址所在方国的“郊区”,与宫殿遗址以城墙相隔,体现了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的西周聚落遗址的规划特征。
  
  唐代水渠展现古代灌溉农业
  
  在3个发掘点中,其中之一出土的唐代水渠格外引人关注。“这条水渠两边用木板倚靠,木板两边又有很多小木桩,可将木板固定拦水。”在发掘地点,高成林指着水渠遗迹解释说,从遗址文化层的分布来看,水渠所处年代为晚唐。水渠遗迹的发现,也证明早在唐代,黄材盆地就出现了发达的灌溉农业。
  
  “这次出土的唐代遗迹,加上炭河里遗址周围相继发现的越人墓、汉代墓等,有可能说明炭河里文化具有时代上的连续性。”高成林说,炭河里遗址周围还出土了人面纹方鼎等青铜器,这也曾让业界将“宁乡青铜器群”的缘起之谜寄托于炭河里遗址的发掘。不过,此次发掘并没有带来这方面的更多信息。
  
  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23日表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炭河里遗址意义重大。在此次发掘之后,他们将着手制定遗址保护规划,进一步有效保护遗址原貌。
  
  相关链接
  
  炭河里遗址发掘回顾

  
  炭河里遗址1963年发现,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曾进行小面积发掘,但至今未公布材料。1994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重新调查,2001年进行第一次发掘,2003年至2005年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后三次正式发掘,发掘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收获很大,为炭河里文化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其中,较为重要的发掘成果是,2001年春第一次发掘在遗址保存区南部发现大面积人工黄土建筑基址迹象,为便于全面揭露,遂即填埋。2003年冬至2004年春第二次大面积发掘,首先揭露出两座黄土台建筑基址,依其规模和规格判断为宫殿遗址,于是对遗址西北部现存长200余米、宽10余米、高出地面1-2米的土堤进行解剖,结果证明该土堤确为人工建造,年代为商周时期,推测为城墙。又通过2004年冬至2005年春的第三次发掘,在城墙内进行的大量地面调查、钻探、发掘工作,对城址的整体情况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
  
  遗址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以城内壕沟出土最为丰富,其他区域如城墙解剖探沟、宫殿区等出土陶器不仅数量少,且很破碎,可辨器形或复原极少。另外还出土少量铜器和玉器。

新闻来源:红网

相关文章

    暂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