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新教授眼中的诺奖得主高锟
讯石光通讯网
2009/10/12 10:42:42
11年前,陈益新应诺贝尔奖评选机构的咨询推荐过高锟;11年后,陈益新高兴地看到高锟荣获诺奖。谈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益新由衷地说:“我的这位朋友是一位乐于助人、热心桑梓的谦谦君子。”
陈益新是国内光纤通信领域的带头人,他和高锟在将近30年的交往中切磋科研、增进友谊。
陈益新教授生于1935年,比高锟小2岁。他们的童年有过“交集”:高锟出生于上海,1949年离沪去港;陈益新出生于江苏江阴,1945年来到上海。“不过,那个时候我们不太可能碰到,也不会认识。”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在1980年。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益新当时作为访问学者正在美国从事光纤通信研究,1980年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那个时候我们刚刚走出国门,对于怎么做报告还比较陌生,就有很多海外华人科学家和国外科学界的老朋友来给我做‘参谋’,”陈益新说,“其中就有高锟,因为他在1966年就发表了《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是公认的‘光纤之父’,所以他的意见很有分量。”
虽然是业内公认的权威,但是高锟从来没有给人“权威”的样子。陈益新说:“他那时四十多岁,总是一副笑嘻嘻的样子,非常和善,很谦虚,甚至让人感觉比较腼腆。加上我们年龄相仿,所以一见如故。”
此后,陈益新和高锟经常在美国、日本等地的学术会议场合见面。陈益新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一次会议。“他那时是香港中大的校长,为了让尽量多的中国大陆学者能够参加,他主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系好,给学者提供一些补贴。另外,中大还把许多接待学者的宿舍腾出来,让中国学者住。所以,那次国际会议大陆有60多位学者参加,这对大家提升学术水平很有帮助。高锟对中国的感情很深,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陈益新说。
这些年来,陈益新经常作为东道主,在上海迎接高锟。陈益新说:“他很喜欢上海,还会用上海话开玩笑。在上海期间,除了讲学,我们也安排他去吃吃地道的上海菜,游览上海风景。这些年来,他来上海不下十次。”
1998年,陈益新作为国际光纤领域的知名科学家,收到诺贝尔奖组织机构寄来的推荐信,请他推荐一位本领域的诺贝尔奖人选。“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高锟,毫不迟疑就推荐了他。我认为他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因为光纤是信息革命的基础。”
11年之后,随着信息革命的继续深入,光纤的重要性更加显现,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显得更加水到渠成。陈益新说:“他得奖不是任何一个人推荐的结果,而是科学界的共识。”
来源:新华网